和房产君一起,来看看英国今天有哪些重磅消息吧:
- 英国连续两日新冠新增数超7千,鲍里斯发表全国性讲话,称不会放弃封锁…
 - 帝国理工大学研究显示,英国抗疫措施初见成效,病毒传播率R值首次下降…
 - 英国9月份房价创历史新高,环比上涨0.9%,同比上涨5%,为四年来最高水平…
 - 英国豪宅市场房价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峰值,年涨幅2.6%…
 - 现有房主买家数量超过首次购房者,预计2021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
 - “星巴克效应”是什么?咖啡馆也会对房价产生影响吗?
 - 英国二季度新建房屋开工数大幅下滑52%,房产供不应求进一步加大…
 
接下来,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鲍里斯发表全国性讲话】
昨天,英国的新冠新增病例达到了7,108人,且连续两日确诊数都在7千人以上。

不仅新增数有了大幅的上涨,死亡人数也达到了71人,这也是近三个多月来的最高值。

由于疫情形势严峻,英国政府目前已经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防疫措施,然而,这一举动也招致了很多的批评。
有人认为,最近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地方性封锁和全国范围内的限制措施(如酒吧晚10点宵禁)不仅对控制疫情无疑,而且是在损害经济,侵犯公民的自由。
不仅如此,整个英国上下,对于这些防疫措施的遵守度显然没有上一次那么高。

为了敦促大家积极抗议,并且平息一部分人的质疑,昨晚,英国首相鲍里斯,与首席医疗官克里斯·慧蒂及首席科学官帕特里克·瓦兰斯一起,举行了全国性发布会。
在这次发布会中,鲍里斯驳斥了反对封锁措施的行为,并表示坚决不会向新冠“投降”,也不会放弃政府已经指定的抗疫战略。

鲍里斯表示:
“如果我们齐心协力,就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避免疫情失控,避免更多的封锁。
我知道有些人觉得应该放弃,让疫情顺其自然发展,但不得不说,我完全不同意这种想法,我认为这并不是英国人民想要的,对抗并击败这种病毒,这才是大家要做的。”
除了表达抗击疫情的决心,在这次发布会中,鲍里斯还通过数据向大家展示了英国目前的疫情情况。
数据显示,英国的疫情传播出现了明显的南北分化。
英格兰西北部疫情最为严重,而且,感染率最高的10个地区都在北方,而最低的10个地区中有8个在南方。

而且,与上一波疫情不同的是,新冠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率更高。

此外,近期各地因新冠住院的人数有了大幅增长,但好消息是,目前这种增长并没有给NHS带来太大的压力。

而从数据也不难看出,英国的疫情仍处在增长状态,正因如此,在发布会中,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也警告大家:“目前我们还没有控制住这一情况,根本没有理由自满。”
鲍里斯也表示,如果疫情加剧,不排除在英国进一步加强封锁的可能性。
另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英国政府也将继续积极抗议,包括定期举行发布会,并且储备防护物资等,以确保学校等关键部门能够正常运行。
【英国新冠病例增长正在放缓】
尽管英国最近的新增确诊数很高,但来自帝国理工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英国政府的抗议措施已经初见成效,新冠病例的增长似乎已经出现了放缓的迹象。
这份研究是由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 Ipsos Mori调查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人员在9月19日至26日从全国各地随机挑选了8.4万人,并对这一样本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自从引入“社交距离”、“宵禁”等措施后,新冠病毒的传播率R值似乎有所下降,相比于8月底和9月初的1.7,现在的R值大约在1.1。
如下图所示,R值表示1位感染者平均能传染多少人。

不过,虽然R值已经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英国的已感染病例数仍很高,在参与调查的84,610人中,有363人的新冠检测呈阳性。

帝国理工研究人员认为,目前每1万人中有55人新冠检测呈阳性,比8月24日至9月7日的每1万人中有13人感染的情况有所增加。

由此也可以推断出,英格兰现有41.1万新冠患者,而这也意味着每200人中就有一人被感染。
调查结果还显示,18至24岁人群的感染率最高,每100人中就有1人的新冠病毒检测呈阳性。
相比之下,65岁以上人群的感染率要低得多,但自上次报告以来已增长了7倍(从0.04%增至0.29%)。

此外,调查表明,英国各地疫情发展并不均衡,英格兰西北部仍是疫情中心,而伦敦的感染人数增加了5倍,感染率从0.10%增至0.49%。

帝国理工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的教授Paul Elliott表示:
“我们的最新发现显示,新病例的增长可能会放缓,但感染人数仍是迄今为止的最高记录。
这就表明了采取预防措施及公众坚持这些措施的重要性,这对于减少新冠传播至关重要。
显然,没有人想要全国性封锁,如果我们遵守社交距离,勤洗手,戴口罩,加强检测和隔离等,那么我认为可以阻止病毒的传播。”
【英国9月份房价再创新高】
Nationwide的最新数据显示,英国房价在9月份创下历史新高,全国平均房价环比上涨0.9%,较去年同期同比上涨5%,是2016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具体来看,各地3季度的平均房价均有所上涨,其中,伦敦仍是全国房价最高的地区,3季度同比增长4.4%,与第二季度相比,环比上涨2.1%。

Nationwide认为,房价上涨是由一系列的因素引起,比如,被压抑的需求的集中释放,印花税减免政策的推动,以及在封锁期后,人们会重新评估自己的住房需求和偏好等。
以Nationwide9月份的调查为证,疫情的反复增强了大家搬家的决心,尤其是在首都伦敦,在接受调查的人中,有约25%的人已经或正在搬家,而有约20%的人近期有搬家的计划。

而这些意愿也转换为了实在的需求,英国央行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英国8月房屋抵押贷款批准量达到84,700份,为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远高于7月的66,300份。
不过,一些专家表示,总体价格的上涨对宏观经济分析很有用,但对普通房主来说,最重要的是聚焦当地的情况。
Zoopla的研究主管Richard Donnell表示:“英国城市众多,这也意味着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独特的趋势,虽然整体处于上涨,但有部分地区的市场仍然疲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英国豪宅价格创新高】
除了全国房价的整体上涨外,Savills最新数据显示,英国的豪宅价格已经超过了全球金融危机前的峰值,三季度上涨了1.7%,年度涨幅为2.6%,是2014年3月以来的最高季度涨幅。

其中,第三季度上涨最快的是价值200万英镑以上的传统乡村住宅,涨幅为3.4%,沿海房产的需求也有所提高,三季度平均价格上涨2.9%。
在首都伦敦,Richmond, Wimbledon, Wandsworth, Chiswick, Islington和 Victoria Park等地的住宅需求最为旺盛,年度涨幅达到了4.5%。
Savills预测,由于明年4月份英国将针对海外买家加征印花税,一旦旅行禁令解除,抢购伦敦市中心的高端买家将迅速回归。
【现有房主占比超过首次购房者】
在过去十年中,在英国政府“帮助购买”(Help-to-Buy)等福利政策的帮助下,首次购房者的市场活动一直十分积极。

2019年,首次购房者超过现有房主买家(已经拥有一套住房的买家),成为住房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然而,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由于抵押贷款发放受到限制,贷款标准收紧,这些都对首次购房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Zoopla的最新数据就显示,自5月份房地产市场解封以来,尽管首次购房者的兴趣仍远高于2019年的水平,但目前已回落至疫情前的水平,相比之下,现有房主买家搬家的意愿却比新冠大流行前高出了37%,比去年同期高了53%。

从各地来看,9月份现有房主的需求涨幅均高于首次购房者的需求涨幅。
受高房价影响,在首都伦敦,这一趋势尤为明显,首次购房者的需求涨幅约为1.8%,但现有房主的需求涨幅达到了40%。
Zoopla分析称,在伦敦,更多的首次购房者未来可能会将注意力转向通勤地区。

不仅如此,Zoopla预计,这种情况还将持续到2021年,且双方之间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

Zoopla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现有房主们财务状况相对更好,对抵押贷款依赖程度也更低,而且,在封锁解除后,很多买家想要寻找更好的居住空间,这让他们在房地产市场变得更加活跃。
事实上,四分之三的房主年龄都在45岁以上,一半以上没有抵押贷款,所以他们有可能以现金买家的身份买房。
【咖啡馆也会对房价产生大影响】
很多人可能听说过“Waitrose效应”,也就是说高档超市附近的房子往往价格更高。
然而,最近有人却发现了“星巴克效应”,即不同的咖啡连锁店也会影响到房价。

Tea & Coffee公司在分析了英国392个地点后发现,星巴克密集程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房价最高。
比如,星巴克店铺最多的威斯敏斯特,平均房价就高达79.2万英镑。
Pret A Manger对房价的影响排名第二,密度最高的地段为Uttlesford,平均房价为42万英镑左右。
Costa和Greggs对房价的影响并列第三,Crawley地区是Costa店铺密度最高的地区,平均房价为29.5万英镑。

不过,房产君认为,这个效应可能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地段有关,高档咖啡店密集的地区也意味着当地居民的消费能力更高,而且,高档店铺选址往往更加讲究,多集中在较为繁华的地区。
【新建住宅数大幅下降52%】
英国住房、社区和地方政府部门(MHCLG)的数据显示,2020年第二季度全国开工的住房数量仅为15,930套,比第一季度下降了52%。

与此同时,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的新建筑数量为15,950套,比2020年第一季度下降了62%。
业内人士分析称,新建住宅的下降与新冠造成的行业封锁有分不开的关系,这与现在的巨大的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预计的是,未来英国房产供不应求的现象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日报,请继续关注房产君,我们将为您持续带来最新,最有料的英国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