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驻华使馆回应签证拖延! | 牛津大学6年蝉联世界第一!

0
93

跟随房产君,一起来看看英国今天有哪些重磅消息吧:

  • 最新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出炉,英国多个大学的排名出现上升,牛津大学连续第六年蝉联榜首,全球前50所名校中英国有8所,其中4所在伦敦…
  • 英国驻华使馆就签证办理拖延问题发布声明,将日以继夜的工作,以确保当前的情况能够尽快得到改善…
  • 英国暂时放弃大规模接种第三剂加强疫苗,仅为12岁以上免疫系统极度脆弱的人群接种第三剂,覆盖人群不到总人口1%…
  • 完全接种两剂新冠疫苗可将长期新冠症状风险降低50%,将住院几率降低73%,出现严重症状的几率降低31%…

  • 世卫组织宣称,他们正在正式追踪一种名为“Mu”的新冠变异毒株,该毒株已蔓延至40个国家,共有4,000例,英国发现50例相关病例…

  • 前任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与女助手双双婚内出轨,在各自离婚后,两人被拍到一起外出度假…

  • 专家预计,英国房价上涨势头将保持不变,主要支撑因素包括低借贷成本,供应不足,家庭储蓄增加等因素影响…

英国大学排名大幅上升

今天,《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发布了最新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对全球99个国家的1,622 所大学进行了排名。

由于在新冠疫情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性的贡献,英国大学今年表现十分出色,多个大学的排名出现上升。

而在众多高校中,牛津大学更是连续第六年蝉联榜首,排名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在疫情期间,牛津大学联合阿斯利康公司成功研制了新冠疫苗。同时,在今年5月,牛津大学还宣布将成立一个新的流行病科学中心,将继续研究如何在未来的某种大流行病中减少死亡人数。

与此同时,剑桥大学从第六位跃升至第五位,该校在大流行期间为政府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加上牛剑,全球排名前50的学校中英国有8所,包括首次进入前50名的曼彻斯特大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8所前50大名校中,4所位于首都伦敦,分别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排名世界12),伦敦大学学院UCL(排名世界18),伦敦政经学院LSE(排名世界27),以及伦敦国王学院(排名世界35)。

另外,中国高校这次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清华和北大不仅并列排名全球第16位,还同时位列亚洲地区高校第一。这不仅是首次中国有两所大学进入前20名,也是亚洲国家迄今为止的最高排名。

据悉,此次排名主要涵盖了大学活动的三个重点领域:研究、影响力和教学。

排名是研究人员在分析了1,440万份研究论文,并调查了2.2万名学者在教学和研究数据方面的成就后得出。

《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一位发言人表示:“在疫情大流行主导的一年中,该排名反映了大学在理解和管理危机方面的重要作用,因为许多机构的引用分数显着提高。”

英国驻华使馆就签证问题发布声明

目前,开学季已经来临,很多学子也即将前往英国留学。

然而,据很多办理赴英签证的家长、留学生反应,在办理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在约定的时间内收到签证,这也让许多赴英人员万分焦急,非常担忧后续的留学受到影响。

一些人也在网上曝光了这一乱象,还有学生表示,自己支付了8千多元的加急费也没有收到签证。

面对广大学子的质疑,近日,英国驻华使馆连发两条声明,回应了签证问题。

该使馆称,由于目前收到的签证申请量加大,可能需要更长的办理时间。但他们将日以继夜的工作,以确保当前的情况能够尽快得到改善。

同时,还提醒广大学子,当护照可以领取时,将会收到威孚国际的邮件,否则建议大家不要前往使馆。

具体声明如下图所示:

【英国仅为1%的人群接种加强疫苗】

据媒体报道,英国将为12岁以上免疫系统极度脆弱的人群接种第三剂加强版疫苗。

在英国,大约有40万到50万人符合资格,不到总人口的1%。

这些脆弱人群包括血癌患者、晚期艾滋病患者以及最近进行了器官或干细胞移植的患者。

据此前一项研究显示,约40%免疫系统较弱的人在接种两剂疫苗后,体内抗体水平较低,保护作用也可能更低。

而患有严重免疫抑制的人如果感染新冠病毒,也更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疾病。

对于这一决定,疫苗接种和免疫联合委员会(JCVI)的新冠免疫主任WeiShen Lim教授表示:

“我们希望通过接种第三剂疫苗为免疫系统脆弱的人群提供最佳保护,并降低他们住院和死亡的风险。”

JCVI还表示,目前仍在考虑针对其他年龄组的加强版计划,但目前尚未决定是否向所有12至15岁的孩子提供疫苗。

不过,这一计划与之前媒体透露的计划相比,覆盖的人群大大减少。新任卫生大臣SajidJavid也强调称,这并不是针对更广泛人群的“加强项目的开始”。

然而,此前有报道称,英国将向所有临床上相对脆弱的人群提供第三剂疫苗,其中就包括所有50岁以上的人群。

因此,这也让很多官员和专家十分不满,他们认为,随着人们体内新冠抗体水平的下降,可能会助长病毒在今年冬天激增,而加强剂量对于减少住院可能至关重要。

据英国国家统计局(ONS)的数据显示透露,8月份80岁以上的群体中有92%的人拥有抗体,低于5月份的95%。

而伦敦国王学院的一项研究也指出,两剂辉瑞或阿斯利康疫苗对感染的有效性在六个月内开始减弱。辉瑞疫苗从88%下降到74%,而阿斯利康疫苗从77%下降到67%。

接种疫苗可降低长期新冠风险

伦敦国王学院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完全接种两剂新冠疫苗不仅可以降低感染风险,还可以降低感染后出现长期新冠症状出现的风险。

所谓的长期新冠症状,指的是有些人的症状在最初感染后持续数周或数月难以消失,即使是轻微的新冠症状,也会发生这种情况。

而这项研究表明,接种两剂疫苗后,相关症状持续4周或更长时间的几率大约降低了50%。

另外,研究还指出,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因感染病毒入院的可能性降低了73%,出现严重症状的几率降低了31%。

而且,接种过两剂疫苗的60岁及以上人群比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群出现感染症状的可能性更小。

到目前为止,英国已经有超过4,808万人接种了一剂疫苗,超过4,290万人完全接种了两剂疫苗。

英国再现新变异毒株“Mu”

近日,世卫组织宣称,他们正在正式追踪一种名为“Mu”的新冠变异毒株。

这种突变株也被标记为B.1.621,于今年1月首次在哥伦比亚发现。

而截至目前,全球已经发现了近4,000例由该变异毒株导致的病例,且该毒株已蔓延到了40多个国家。

在英国,迄今为止也已经发现了近50例Mu变异毒株病例,美国也发现了数百例。

世界卫生组织在每周公告中称,新毒株的关键突变包括E484K,可以帮助病毒逃避抗体,这一突变也存在于Beta和Gamma变异毒株中。

另外,Mu中还含有突变N501Y,可以帮助它更容易传播。这种突变也存在于Alpha中。

不过,世卫组织表示,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上述说法。目前,世卫组织已经正式将Mu变异毒株标记为“受关注的变种”。

马特·汉考克携情妇外出度假

今年6月份,英国前任卫生大臣马特·汉考克和女助手吉娜·科拉达杰洛(GinaColadangelo)双双婚内出轨的消息震惊了国内外。

两人在办公室偷情激吻的照片和视频更是刷屏了各大媒体。

由于两人当时都已各自结婚生子,这件事让人简直大跌眼镜。

而且,视频拍摄时正值英国疫情封锁期,汉考克作为卫生大臣,竟然带头违反自己制定的规定,属于严重失职,民众更是对此愤怒不已。

随后,汉考克因为在疫情期间违反规定引咎辞职,他和妻子15年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吉娜也与她的企业家丈夫OliverTress离婚。

不过,在“出轨门”事件爆发后,汉考克和吉娜的关系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据媒体报道,就在不久前,42岁的汉考克还携带44岁的吉娜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度过了一个浪漫的假期。

两人住在蒙特勒附近的Villars-sur-Ollon村的一个度假酒店,每晚收费87英镑,他们还一起外出与朋友共进了晚餐。

媒体称,汉考克和吉娜是开车前往的度假村,而且,这也是他们恋情曝光以来第一次出国度假。

【英国房价上涨势头将保持不变】

受印花税减免政策等因素的推动,英国房价在过去一年持续飙升。

目前,英国的印花税假期政策正在逐步取消。自7月1日起,印花税的起征点已经从50万英镑降至了25万英镑。而从10月开始,起征点将恢复到2020年7月之前的12.5万英镑的水平。

尽管印花税减免马上就要结束,但专家认为,由于目前存在诸多有利因素,房价上涨的势头将保持不变。

Nationwide的首席经济学家RobertGardner认为,在减税政策于9月30日到期前,价格在12.5万英镑至25万英镑之间的房屋的需求将继续保持强劲,有一些入门级买家可能会赶在这一期间交易。

而除了税收激励外,其他推动市场的因素还包括低水平的借贷利率、高家庭储蓄,以及在家办公导致的住房需求的变化等

从利率来看,英国央行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新发放抵押贷款的“有效”利率(即实际支付利率)已经降至1.83%的历史低点,这让买家的购房成本大幅下降。

同时,由于疫情封锁限制了支出,在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英国的家庭储蓄大幅增加,储蓄率跃升至19.9%,而随着解封后劳动力市场的反弹和工资的上涨,这些都让买家在买房时更有底气。

另外,住房存量不足将是房价上涨的另一个驱动因素,有多家房地产中介报告称,他们可供出售的房产数量很低。

对此,TrinityFinancial的产品和传播总监AaronStrutt表示:“我们预计未来几个月房地产市场将非常活跃,因为越来越多的借款人希望利用目前的超低利率和更多的低存款抵押贷款。”

Fine & Country的总经理NickyStevenson也表示:“在低借贷成本、住房供应萎缩以及政府针对首次购房者提出的激励计划的推动下,市场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繁荣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日报,请继续关注房产君,我们将为您持续带来最新,最有料的英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