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林肯郡格里姆斯比,一对夫妇原本憧憬着将一栋上世纪30年代的老旧平房改造成他们理想中的温馨新居。
然而,两年过去了,这场本该是喜悦与希望交织的期待,却最终演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纠纷与梦魇,至今仍未结束……
46岁的萨曼莎·赖特和她的爱人克雷格·史密斯在省吃俭用攒了5年钱之后,终于买下了一套老房子。
他们计划为这栋房屋加建一层,扩展五米的一楼空间,并全面更换屋顶。
在开始寻找承包商的过程中,他们的邻居克里斯蒂安·伍勒进入了视野。
伍勒不仅是他们的隔壁邻居,更是一位在当地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建筑工人。
出于信任,萨曼莎和克雷格选择了他来主导这一“梦想工程”。
然而从一开始,问题便层出不穷……
原本约定的施工费用是85,000英镑,但没过多久,报价就被伍勒上调至89,000英镑。
此后又因所谓“房屋问题”,价格进一步上涨至106,000英镑。
夫妇二人虽然勉强接受了,但不到几周时间,伍勒又再次试图将费用提高到148,000英镑。
萨曼莎表示:他们当时已经明确写下最终同意的价格为106,000英镑,然而伍勒却一再违反约定。
最终,萨曼莎称伍勒愤然离开工地,而他本人则否认这一说法,坚称是自己被“赶走”的。
无论事实如何,伍勒一走了之之后,留给他们的是一栋尚未封顶、没有门窗、充满隐患的“半成品房”。
更可怕的是,后续请来的建筑师和监管机构检查后发现,许多已经施工的部分根本无法继续使用,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墙体结构不牢、保温层安装错误、地面潮湿发霉,整栋建筑几乎成了废墟。
为了安全起见,所有问题区域只能被一块块拆除,再重新砌起。
至此,萨曼莎和克雷格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虽然他们已向伍勒支付了九万英镑,但这栋房子,几乎还没开始。
他们只能再投入14万英镑,请来新的专业团队从头开始施工——整个装修预算也从最初的十几万英镑飙升到了超过20万英镑。这一切,几乎要将他们多年来积攒的全部积蓄花光了。
金钱的损失固然惨重,但对萨曼莎来说,更大的伤害是心理上的。
她坦言自己在工程停滞后精神崩溃,难以集中注意力,甚至害怕一个人前往房子。
她说,有时只是想去取个信,都需要同事陪同,“整个人会抖得不行”。
更让她气愤的是,正是因为当初“轻信了住在隔壁的邻居”,才让他们陷入这场深不见底的泥潭。
而对于是否要通过法律途径追责,萨曼莎一度犹豫不决。
虽然她曾咨询过律师,但对方直言,即使他们赢得官司,也很可能拿不回任何赔偿金。
与此同时,令她愤怒的是,伍勒却反过来以“未支付尾款”为由将她告上了小额索赔法院,这让她又不得不多花五千英镑应诉。
在外界看来,这对夫妇的选择令人难以理解:
为何还要住进这栋曾带来如此创伤的房子?
萨曼莎却回答得异常坚定:“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家,我们没有做错任何事。”
尽管心中五味杂陈,她和克雷格仍计划搬回这栋曾经的“废墟”,与过去告别,重新开始。
哪怕,那个让他们陷入悲剧的人,依然住在隔壁。
伍勒则在另一边坚决否认所有指控。
他表示:整个项目是出于邻里情谊而以“友情价”承接的,他只收了53,000英镑的劳务和材料费。
项目进行期间,萨曼莎全程参与所有成本核算,所有费用明细与收据也都公开透明。
伍勒坚称,房屋原始结构比想象中破旧许多,导致施工难度陡增,费用上涨在所难免。
而且,他说工程期间所有阶段都通过了建筑监管机构的合规检查。
至于为何离开,是因为萨曼莎态度恶劣,不仅切断沟通,还明确警告他“若再踏入工地将被指控非法入侵”。
一场关于责任与信任的拉锯,至今仍未落幕。
这个真实案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非常现实而深刻,尤其是对任何打算进行自住房屋改建、翻修或新建的普通家庭来说,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邻里关系不等于职业关系
即使你和某人私下关系再好,一旦牵涉到金钱和工程合作,就必须像面对陌生人一样保持警惕。
信任感不能代替合同、流程和监督。“他是我们邻居”“我们原本是朋友”这些关系在利益纠纷面前变得非常脆弱,反而可能让你在早期掉以轻心。
2.项目管理不能“交给别人全权处理”
再信任的施工方也需要持续监督。
萨曼莎在接受采访时多次提到“我们太信任他”,但对施工质量、进度、隐患缺乏足够的专业判断和过程管理。
如果他们早些请一位独立第三方做项目监理,也许能在问题刚出现时控制风险。
3.签合同、订条款必须规范详细
价格不断变化,是本案的核心矛盾之一。
这背后往往说明合同不够清晰、变更流程不透明、付款节点模糊。
无论朋友还是邻居,动工前必须签署正式书面合同,明确责任、验收标准、付款方式和工期,并约定变更流程。
4.施工方背景应该要调查清楚
萨曼莎后来发现,这位邻居曾在别的城市被起诉、破产、失去担任公司董事的资格,但这些都是可以提前查到的公开信息。
他们完全可以在动工前搜索伍勒的职业记录,或者向其他雇主了解口碑。
5.不要为了省钱或“友情价”放弃保障措施
“友情价”这三个字往往是灾难的起点。
便宜的背后往往意味着没有质量保证、没有合同规范、没有第三方监督——问题一旦出现,就没有办法追责或索赔。
6.对“烂尾”风险必须有预案和资金缓冲
很多家庭在装修时将预算压得很紧,一旦中途出现问题,就会陷入两难境地:维权成本高昂,重新开始也捉襟见肘。如果资金允许,为工程设置10%–20%的“应急缓冲”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若未来还想进行类似改建工程,应该从签约、资质、监管、验收、维权全流程都做好专业规划。
即使是自家房子,也应采用“项目管理”思维:设预算、控风险、定时间表、分阶段付款、请独立验收。如果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可以聘请项目经理或第三方监理公司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4780077/couple-locked-bitter-feud-neighbour-renovation.html